Hi,大家好,我是过年又胖了5斤的Immugent,新春新迹象,2021为科研所劳累了一年,放长假后如今又满血复活了。因此,是时候开始展现一波真正的技术了。
想当初,Immugent一直都是在不亦乐乎的写着解剖各种生信热点方向的推文,可是近两年由于受国内乌泱泱的灌水大军各种神操作的影响,小编如今已经看不到热点了!也似乎没有所谓的生信热点了,因为几乎所有可以被做成套路的科学问题也好,热点研究领域也罢,都能看到各种纯生信SCI论文了。于是,小编后续就写了一些生物学知识为主导的推文,但并没有太受大家喜欢。因此,在此篇推文中小编决定放大招,拿出家底来给大家趟趟水路,毕竟多多少少也发了十几篇文章了,对各种投稿问题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经验,这次就把之前所有的投稿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都已经2022年了!想当初,纯生信SCI文章刚出道时,那可是所向披靡,随随便便搞一个表型说的过去就能发表。如今物是人非,几年前轻轻松松一个纯生信就能发表的SCI套路,如今加上实验验证还得看编辑心情!身边就有一位朋友的文章已经换了七八本杂志了,目前仍在进行中!!
事实上,投SCI只要能掌握几个关键点,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这些关键点是什么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你要搞清楚审稿人想要看什么样的文章,以及编辑喜欢接收什么样的文章。Immugent也审稿有一年了,特别是最近收到很多Frontiers系列杂志的审稿邀请。作为曾经的投稿人,到现在的审稿人,小编今天就来深度分享一下自己对双重角色下对投稿常见问题的不同理解。
1.投稿前的准备工作
说到投稿,很多人都觉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想。事实上,投稿就像嫁闺女一样,而投稿的过程就像让自家闺女去相亲,不要急于为一时没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而苦恼,这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家庭(期刊)而已。只要自己的工作做的好,就总会有合适的期刊会接收你的文章。当然,如果只有上面这种想法的人其实还好,而更多的是认不清自己的文章,迷一样自信,最后只落得浪费了大把精力,也浪费了大把时间,而文章依然没有投出去。那是因为就连结婚论嫁都讲究门当户对,投稿当然也不例外,自己做一个水文却想着投CNS,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个人在有一定人生阅历后,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审美,而投稿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编辑所想,从而做到投其所好。而怎么才能知道编辑所喜爱的文章类型呢?鸭鸭不知道呢。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告诉你。。。
如今网络那么发达,早就能做到足不出户而能闻天下事了。因此,要想知道编辑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最简单的就是查一下你要投的期刊栏目对应编辑所发表的SCI论文。因为,一般杂志社安排编辑都会根据他的研究领域来分配专题栏目,在知道研究领域后,还需要知道这个编辑的工作偏好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研究。比如,你发现要投文章的一个期刊编辑,做科研几十年了,都没有发表过纯生信文章,而且在它的工作中也很少使用各种生信分析方法,那么你往他那投纯生信的文章,那多半是凉凉了。这类编辑多是那种做经典实验类科研出身,可能打心底看不上或者说不相信生信挖掘出的科研成果。因此,知道编辑所喜爱的文章类型,从而投其所好,就能增加文章被接收的几率。
2. 关于是否送外审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们知道在投SCI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编辑是否将你的文章送外审,很多情况下只要符合杂志基本要求,以及所投栏目的主题的文章,送外审后都会有很大程度上会被接收。相反,如果连外审都不送,那其它的就甭想了,只能重新修改文章,或者换个杂志了!那么下面小编首先谈一下,关于如何增加大家文章送外审的几率而需要考虑的因素。
其实很多情况下编辑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坏,在勉强可以送审的情况下都会考虑优先送审的,当然这不包括一些高水平期刊如CNS,大子刊,PNAS这类,当然如果你能投到这种程度的杂志,那你也没有必要看Immugent的这篇投稿经验分享了。
当你辛苦准备的稿件被编辑很快拒绝后,心里第一反应肯定是这编辑脑子有问题,我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工作量还是解决的科学问题上,都比近期接收的其它文章都要好。可为什么还会被秒拒呢?此时最应该考虑的一个原因就是,你所做的文章主题是不是符合所投的投的期刊栏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你往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的栏目投了一篇化疗相关的文章,那很容易被拒,原因不是你做的不好,而是编辑根本看不懂的好吧!另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所投文章要符合基本要求,比如某本期刊明确要求以生信为主题的数据挖掘类文章需要进行实验验证,你却在这本期刊上投个纯生信的文章,那也肯定会被拒。但注意有一个误区是,并不是越高水平的期刊对这方面要求越严格,我们经常看到纯生信的文章投到高分杂志上,比如有一些杂志,如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NAR等,人家就是专门接收各种原创性纯生信类文章。
比如以下两个期刊从去年开始就不再接收纯生信的文章了。第一个就是Frontiers in oncology(IF:6.24),想当初这个期刊可是最开始大量接收生信挖掘类的几个期刊之一,可能考虑最近影响因子上来了,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影响因子,就不再接收纯生信数据挖掘类文章了。
另一个期刊就是专注于肿瘤免疫类研究的期刊--Oncoimmunology(IF:8.1),因为小编是做肿瘤免疫的,现在非常后悔当初没整上这个期刊的一篇文章,如今再投这个杂志就很难了。
这个杂志对不接收纯生信文章的这个问题,描述如下:The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OncoImmunology who read your paper found that your work is a purely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based on published omics data without any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r exploration. Your paper did not receive a priority score high enough to justify its in-depth evaluation by peer review.
3.关于回复审稿人的若干问题
好了,当你成功初步赢得编辑的喜爱后,并将你的论文送外审了,那么接下来就会迎来一大堆审稿意见。如果将编辑比作公公,那审稿人就是你的婆婆了,虽然敲板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公公手里,但是如果婆婆不开心了,那这件婚事也很快就会告吹了。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的是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最重要的只是把他们提出的问题都给解决了,其实不然。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你的态度问题。以下几点是你态度好与坏的最直接体现:
1.态度要端正、语言要礼貌谦和;
2.正视问题,逐条回答,不可遗漏;
3.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4.如不同意审稿人意见,需给出理由;
5.注意回复时间;
小编之前审稿时老是遇到那种态度不行的作者,本身给的是小修意见,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容易回答的,只需要在文章相应部分加上一些讨论。可就是有很多作者不识趣,回答问题比提问还简洁,而且模棱两可,那小编只好将其拒掉!
此外,回复审稿人意见一定要规范,必须要有礼貌称谓,开头第一句也必须是感谢;对每一位审稿人的问题都要逐条回答。下面给出一个回复审稿人的书写模板供大家参考:
4.关于审核proof的若干问题
当你遇到了狗屎运,碰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编辑,然后你的文章很快就被接收了。此时,千万注意不要被一时的顺利冲昏头脑!因为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那就是认真核对你文章的proof,因为在此之后文章将会online,到那时发现的错误也就没有机会再修改了。
现在因为SCI期刊的数目在逐年递增,找的编辑的质量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当你遇到所为的爽快的编辑很快接收了你的文章时,这恰恰是比较危险的,他很可能没有认真审核你文章的质量。而这类文章一旦被发表,如果后续被发现有很严重的问题时,就会面临被撤稿的危险!当然,这个错误可能不是你造成的,很可能是后续处理文件时印刷的问题,但是你没有及时通过在核对proof时发现并修订,那这个后果杂志是不会承担的,到时因为这撤稿了,你找谁说理去!
在认真核对proof时,也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个就是,可以将proof发给身边很多人阅读,越多越好。因为旁观者清,自己发现不了的错误别人可能很快就找出来了。因为,此时不用再怕别人比自己更快的将这项成果发表了,所以完全可以放心发给别人看。第二点就是可以将proof打印出来,和之前的word版本进行核对,有时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因版面排布而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能找出这些问题。最后就是Figure的问题,一定要很认真很认真的核对每一张Figure,特别是中途对某一张Figure有过改动时,每一个杂志社都会有出错的可能,把改动前的Figure放上去。
5.小结
本篇推文的内容,多是Immugent根据自己的投稿和审稿经验总结所得,仅供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参考使用,千万不要盲目全信。虽然小编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成果,投中了一些文章,但小编仍然认识到自己和大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还需继续努力学习提高。
小编一直认为,做科研是一项精细活,我们需要做到处处都认真把关,力争自己所及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特别是医学领域的科研,每一位研究者所产出的成果不仅是对自身,对整个人类的福祉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影响。因此,千万不能做学术造假的事情。因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捏造出来的数据迟早会被发现。但在那之前,一个错误的结论还很可能会误导很多其它研究者,比如心肌干细胞的科研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不过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只要自身工作做的好,就一定会投中合适的期刊,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开头说的那样,自己的好闺女嫁不出去都只是暂时的,而在嫁出去之前,我们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完善各方面工作,从而为文章最后被接收的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希望2022大家都能收获让自己满意的SCI论文,中国的医学科学研究者在世界舞台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